close

這場於1990年二月在法崗所舉辦的「感受與正知的重要性」研討會,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傑出的巴利文學者參加。

尊敬的比丘僧伽與法友們:

我們已經來到這場正法研討會的快樂尾聲;這是經由修習內觀並且開始瞭解內觀法理的一場特別研討會。實修與法理,解行兩者一樣重要。

如果某個人實修,他(她)當然會到達最終的目標。即使從未接觸過三藏經典,連其中一個字也沒有研讀過的人,而能認真不懈地實修,也會抵達最終的目標。但(不包含辟支佛)指出通往最終目標的道路,必須靠已經覺悟的人,也就是佛陀。只有走完全部的道路,才能夠到達最終的目標。即使沒有覺悟的人親自導引我們,然而他所留下的話語仍然能夠指出這條道路。

自佛陀指出這條道路迄今,已經存在著廿五個世紀的遙遠鴻溝。因此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們或許會覺得沒有信心,是否自己的方向正確?「我在做什麼?這樣做對嗎?佛陀的教導真的是如此嗎?」,疑惑因此而生。為了釋疑,能幫助我們釐清道路的地圖;法理(pariyatti)是相當有用的。但如果只停留在法理上,我會說他是相當不幸的。

法理使我們得到鼓勵,使我們看清道路;但實修(patipatti)帶領我們走向最終的目標。偶爾法理會因為不當的傳譯或解釋,或是因為閱讀它的學習者沒有足夠的能力理解它,而導致混淆。這些問題都可以經由實修來得到解決。一個不實修的人,便不能真切地瞭解法理在解脫路上,僅僅是提供導引與鼓舞的功能。對我而言,實修有著無比的重要性

我來自於相當堅定而保守的傳統印度家庭。當我第一次求教於 烏巴慶 老師時,他說明了這條道路是什麼。我一邊聽課,同時也持續禪修。我並沒有發現任何新鮮的事物。在我自己的文化傳統中,戒(Silamorality)本來就是很重要的,並沒有什麼新奇。而禪定(Samādhiconcentration):是的,禪定自然應該要練習。除非心得到控制、專注,否則如何能夠獲得法益呢?我一直以我的傳統來研讀著經典上的智慧(paññāwisdom)。經典充滿著智慧,確立於法中(sthitapragya -- established in wisdom)。我曾經讀過「立於慧(Get established in paññā.)」。這不是新的;但它確實是新的,非常的特別,美妙。

現在,盲人得以重見光明。在黑暗中燃起一盞明燈,這是如此美妙。我曾經沈醉於知識上、宗教禮儀以及情感上的遊戲。沒有人告訴我,我如何才能夠得到智慧,我如何才能夠在智慧中確立。整個傳統都沒有這個方法。即使在我上完第一次十日課程後,我相當肯定情形如此。一個乾渴的人,迷失在酷熱沙漠中,只想著喝水。他是如此口渴,如此悲慘。某人過來告訴他一句真言:「哦,悲慘的人,你應該喝水。」但他沒有給予任何的水,也沒有指出哪邊可以找到水。現在,我找到能給予水的人了

對我來說,從貪愛、憎恨與無明中解脫,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能令我擺脫它們的方法,卻是全新的事。這是佛陀對苦難中的人們最大的貢獻他指出了道路,一個方法。他持續了四十五年,日日夜夜來教導人們。為了讓身體得到休息,保持覺知與對無常的了知,他只在夜裡躺下來兩三個小時。就這樣四十五年,每天二十四小時不斷地對受苦的人們提供正法的服務,不求任何回報。他充滿著慈悲。他並沒有想要建立宗派或哲學,一點也不。不然他就不是佛陀了。他只是教導人們脫離痛苦,一條離苦之路

他教導大家正見(sammā ditthi),而非哲學信仰。他說只有靠正確的知識才能有正見。不然,儘管某些事物是多麼地正確或合理,沒有正確的知識就會有不當的看法(micchā ditthi)。只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帶來解脫,而正見是我們親自的體驗,在自身內的體驗。惟有如此才是正當的;不然就不可能是對的。

當你聽聞某件事時,你可能會揣摩或想像。但如果你未曾體驗過,你怎麼能夠知道它是什麼呢?如實(Yathā-bhuta):你的瞭解來自於你親身的體驗;不然就不是如實,而是聽聞yathā-shruta),或者是想像(yathā-kalpita),或者是你想要它依某種方式發生(yathā-vāñchita)。這都不是如實。如實必須來自於你內在體驗:「哦!是的。這就是如實知見(yathā-bhuta ñāna dassanam)經由直接體驗而瞭解的實相智慧。」你必須去體驗內在的如實真相與來自於正確洞悟的智慧。否則它只是書上印著的一章章智慧,別人的智慧,而非你的智慧。書本知識(agama)適合用來鼓舞我。但當你開始親自體驗時,才算實踐完成adhigama)。於是你開始走上解脫之路,你親自體驗真相,才有解脫,別無其它。

那就是這位覺悟者的美妙之處。佛陀時代以及佛陀之前的時代,就有人修習禪定,但那不是正定(sammā samādhi--right concentration)。當時也有人傳授智慧,但那也不過是口頭的傳授。每一個獨特的宗派或是傳統,都有它們各自的信仰,但那也僅只是語言上的,沒有人真的實踐智慧。有一些沒有適當理解的人使用著極端的方法修習,因此他們也未從這些方法獲得利益。

喬達摩並不是唯一的佛陀。在他之前有無數的佛,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每一位達成覺悟,擺脫雜染的人都是佛,都是阿羅漢(解脫的人)。成為佛或阿羅漢的人,再也不會沾染煩惱。如果他有任何的沾染,那麼他便不會是解脫的,是有問題的。如果他被這樣的願望驅使:「我一定要有一大群的信眾跟隨,在我死後,人們一定要為我蓋廟塑像,好紀念彰顯我的成就,向我祈禱著:『佛啊,你好偉大。』這些人會自稱為佛教徒。」不,這決非佛的意願佛的意願只是慈悲:「看,所有的人們都在受苦,我找到一道解脫之路。我經由實踐,達到覺悟。願愈來愈多的人能脫離他們的痛苦。」如果這是他的意願,那麼是的,這個人是佛。這是佛和我們普通人意願不同之處。

在喬達摩佛陀的時代,甚至更久之前,有許多人聲稱他們已經是佛。這是許多托缽行乞者常用的詞彙。他們稱自己是佛。但佛是什麼?如果一個人沒有完全從不淨中解脫,那他便不是佛。為了能分辨一個人是否從所有的不淨中解脫,衡量的標準是慈悲,無限的慈悲。他不能只對那些自稱是佛教徒的人慈悲,他的慈悲是無限的。唯有如此才是佛。

這是他何以對所有人如此教導真相的原因。他完全不想成立宗派。他跟人們說:「自己去體驗。」有人過來尋求他的幫助,佛陀問他:「你認為如何?心(nāma)與物(rupa),是不是無常呢?」

「是的老師,是無常。」

「你認為它是快樂與痛苦的根源嗎?」

「哦老師,它是痛苦的!」

「你認為,這是我、我的、我的靈魂嗎?」

「不老師,心與物怎麼可能是我、我的、我的靈魂呢?」

必須瞭解的是,回答的人並非佛陀的追隨者,他是外地來的人。

佛陀問外地人:「你認為的是什麼?(Kim maññasi?)」然後他做如上的回答。

這表示他相信的是,無常、苦與無我。佛陀繼續說:「親自去體驗,於其中獲得了解(Passa jāna)。」不管你相信的是什麼,你必須在經驗的層面上以內觀去瞭解真相。這會給你幫助,沒有別的。僅是相信天上有顆太陽,並不會給你光明與溫暖,你得親自去體驗它

這即是佛陀的貢獻,如此美妙的貢獻。不管他教導什麼,他實踐什麼,他教的都只有實踐Yathā vādi, tathā kāri)。

佛陀全部的教導是如實知見,親自體驗然後了解。別因為它是經典、或是傳統教化,或是老師這麼說而直接相信。親自去體驗真相,當你肯定地發現它是有幫助的,然後再接受它,過著那樣的生活。只有那樣的生活對你有益,就這樣,別無其它。

很少人能夠實踐,通常人們都是說教:「我充滿著智慧。」但過著遠離雜染的生活,是很困難的一個自己親身實踐,然後也教別人如何實踐的人,無疑是個非凡的人,美好的人。這也是佛陀吸引著我的地方。坦白說,在我上 烏巴慶 老師的第一次課程時,我連著名的法句經(Dhammapada)都沒有唸過。之後我才開始研讀法理,那似乎是佛陀本人跟我說話一樣,每一個字都有著深意。這也就是我的老師經常說,解行並進:實踐然後法理。方向便開始清楚了起來。

當一個人在正道上進步著,兩種珍貴品質自然在他的心中昇起。一個是 pubbakāri助人不求任何回報。如果你在行動之前,想到你應該因此收到好處,這就不是 pubbakāri。首先在心中昇起的想法是:「我必須幫助別人。」而一點也沒有想到會回報。這是一個走在正道上的人必須用來衡量自己的品格標準。另一個是 kataññutākatavedi感恩的心。這是實踐正道者的第二個珍貴品質。隨著感恩的心情:「我獲得這美好的正法,使我遠離所有痛苦。」如果感恩未曾生起,那麼這個人當然沒有在正法中成長。

當我來到這個國家開始教導時,我一直說:「我是在傳授正法,而非佛法。」這不是疑問,也不是策略。佛陀從沒有傳授過佛法,他教的是正法。他稱那些行走正道的人為虔信者(dhammiko),正直者(dhammattho),依法生活者(dhamma-cāri),依法皈依者(dhamma-vihār)。我能夠再改善佛陀的教導嗎?在他的教導中,從未使用佛教(Buddhism)這個字。他教人們如法。我覺得我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將正法給予人們:戒、定與慧。一個實踐正法的方式。如果我只是說教,那麼這個國家的人們會說:「不,謝謝。我們早就有我們自己的薄伽梵歌(Gitā)。」

我 從烏巴慶 老師的教導中,已非常瞭解薄伽梵歌中有關「立於慧(sthitapragya)」的觀念。在此之前它只是經典中的一個字。但現在我知道立於慧是阿羅漢的品質,並指引我「立於慧」的道路。這必須是正知(sampajāno)。我們必須時時刻刻了知無常,我們才能「立於慧」,也就是薄伽梵歌所說的。但這必須實踐,不然只是空泛的字意。智慧是要瞭解心物世界的真相,和更深微的道理。

心與物質,六個根門均是無常,不斷地生起又滅去。但我們必須體驗它。不然它只是個看法,完全與正見無關。只有經過體驗才是智慧,並且如果能夠持續地在所有的動作,坐、立、行、食、飲中,保持對無常的覺知,那麼才會達到「立於慧」(thita pañño)。

對我來說,佛陀「立於慧」的教導,是如此清楚:感受與時刻了知無常;這是苦;這是離苦之路。我們必須以時時刻刻了知無常,來學習客觀地觀察苦。這將會使我們遠離痛苦,超越感受(vedanā)。

很多人說,他們對從緬甸傳來的正法是如此的感謝。起初人們有些遲疑,他們想:「這是佛教!這個人帶來的全是佛法。他想用間接的方法,讓我們改信別的宗教。他可是個生意人,所以他知道微妙的技巧。」但我微笑以對。是的,我曾經是個生意人,毫無疑問。但請瞭解,讓你更改宗教,對我有什麼好處?請告訴我?如果我們國家的總統說:「你們必須稱呼自己為佛教徒。」會發生什麼事?人們會從此擺脫痛苦嗎?不!但是如果一小部分的人,開始實修戒定慧,不管他們稱呼自己為什麼,他們都會從痛苦中解脫。他們得到無關於任何宗派的正法,這才是更重要的。這是我的信念,從未改變,也是我求法的理由。

如果我的老師烏巴慶告訴我:「來,來,葛印卡,我會把你變成佛教徒。我會讓你改信佛教。」那麼我可能不會接觸到正法。每一個人都有著傳統文化上的背景,而我是來自於自我非常強烈的文化:「我們是印度人,我們的吠陀經(Veda)是全世界的智慧根源。」要讓這樣的人更改宗教;那是不可能的!幸運的是,我遇見了一位只對正法有興趣的好老師。他跟我說:「來,來,葛印卡,我教你戒、定、慧。一個可以幫你擺脫痛苦的方法。你難道不同意,無明、貪愛與憎恨,令你悲慘嗎?」「是啊,老師,我同意。」但因為我本身乃集痛苦、憤怒、狂熱、傲慢之大成,即使瞭解所有薄伽梵歌的義理,有著無比的熱忱,盲目的熱忱。我仍然去除不了絲毫的雜染。

在我修習這個方法之後,我不會說我變成了完全解脫的人,但我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人必須知道感恩。如果有人跟我說:「你教導戒定慧,這很好。但是請別使用佛陀的名號,因為當你一說佛陀,人們會想,哦!這是佛教。看吧,他想讓我們改信佛教。」我為他感到可惜,因為在修習課程後,他還是不瞭解正法。感恩是正法的一部分,它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在正法之道前進的標準。

一個美好的人,發現了這個高貴的方法,然後用這方法解脫自己。並且出於慈悲,沒有分別心地將方法傳授給所有人。他幫助人們到達人們可以再幫助別人的境界;以眾生的利益為利益,以眾生的快樂為快樂,對全世界的慈悲(bahujana hitāya, bahujana sukhāya lokānukampāya),不求任何回報。他的追隨者對以佛陀之名成立宗派沒有興趣他們唯一的動機是幫助人們脫離痛苦。我們深深感謝這些人。

這個美好的方法,被一代一代的導師完整保留下來,包含傳授我正法的老師烏巴慶;有如銀河上的一顆閃亮明星,指引我方向。我怎麼能夠忘記他?我怎麼能不抱持對佛陀感恩的心?我怎能不對歷代的導師保持感恩的心?我怎能不對我的老師烏巴慶感恩呢?

緬甸就是這樣完整地保留了這個原始方法。不只是實修方法,完整的法理也以同樣地被純淨保留。當我們知道實修和法理一代一代地完整傳遞保留下來,沒有任何添加與刪改,感恩的心便自然生起。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能獲得它們的原因。如果沒有法理,那麼某些話語是否真的是佛陀所言,就會有著疑惑。在解脫之道上的人們,即使是剛踏上的人們,自然會有著非常感恩的心,非常的感恩。

那些實踐正法的人們應該瞭解,他們並非令自己轉信另一個宗教,一點也不。肯定的是,他們令自己走向正道,讓心靈純淨的正法。純淨的心靈要具備這些品質:愛,慈悲,無我的助人與感恩。這是用來衡量個人的心靈是否純淨的標準。個人可以屬於任何的教派或傳統,無論他從那教派或傳統得到了什麼,他應該記得:為自己所有美好的品質,抱持感恩的心。

記住所有聖潔人們的品質,試著讓自己也有那些品質。你便能成為如法的人。利用這個美好的方法來讓自己擺脫所有的束縛。別因為自己獲得了這個別人沒有的美好方法,而生起驕傲。這份驕傲對你一點幫助也沒有。你必須實修,利用法理來幫助你實修。感謝鄰國保存印度早已完全失去的三藏經典,現在它已經傳回來了。我們要好好利用。

內觀研究所(The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法理和實修。在這分研究工作與翻譯中,我們必須瞭解,所有的語言無論詞彙是多麼豐富,也有它的限制。技術性的詞彙,像是我們在這場研討會中所釐清的,只能由經驗層面來理解。這些同義詞彙在某些不同語言中,可能會帶給人們困惑。但只要他們實修之後,再聽到這些詞彙,試著瞭解它們,那麼它們的意義就會明確。所以解行要並進。

在正法的道路上,持續的精進用功。持續地朝向解脫的方向用功。自己努力獲得自己的覺悟,自己努力獲得自己的智慧,以自己心中昇起的正法助益自己每天的生活。

願所有來參加此次正法研討會的人都到達最終的解脫目標,擺脫痛苦。我們從法理中得到鼓舞,從實修中獲益。願未嚐法益的人們,能有機會接觸正法,解脫之路。願他們也能從正法獲得解脫的幫助

願你們都快樂,願所有人都快樂。願你們都安祥,願所有人都安祥。願你們都得到解脫,願大家都得到解脫。

Bhavatu sabba mangalam.
願眾生快樂

出處:(內觀中心) 感受與正知研討會:閉幕演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ylon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