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自《十方》雜誌三卷一期“寒假禪七散記”,南懷瑾上課所講)
氣脈不是道
氣脈之學是密宗和道家最注重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我們這個身體活著本來就有氣脈,你執持氣脈,到死的時候氣斷了,脈停了,還有個什麽氣脈不氣脈的呢!那是道嗎?那不過是個方便法門罷了,在修道的過程中;給你玩玩而已,終究要捨棄的。若知見不正,以此爲道,懵懵懂懂地去迷糊人家,盲人眼目,那罪過就大了。大丈夫於平常待人處事,“欺騙”二字都在所不爲,何況學佛之第一等事,那就更不能如此了。
你現在不要把心收回來,也不要放出去,兩腳一盤,姿勢正確,時間坐久了,氣脈一定發動。發動無所謂,不理它!身體和氣脈不是道啊!肉體總歸要死的。你要修道,肉體不死可不可以呢?可以!但那不是大家所能夠得到的。所以,要緊先把心地了了,丟開人事的一切糾葛,千般俗物一起放下,這個思想,這個心念,你不要去壓制它,不要去放任它,每一個思想、念頭都可以清請楚楚地知道。
並且,於此念頭的起落,勉強可分成三節,譬如:“啪”(師大力拍案一記)聽到啦?!這個聲音,一下沒有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而未來的還沒有來。那麽你這個心念呢?不在外、不在內、也不在中間,很自然的擺著。假使還有個思想,這又是個前念,如電光火石般的過去了!而未來還是沒有來。你的心就依目前這個樣子平正地擺著,就那麽把它看清楚就是了!如此慢慢的連續七天安詳自然地看清楚它。這個念頭過去了,過去不追;未來的未到,不去引發;而現在呢?不屬空也不屬有,很自然輕鬆地坦然而住。如果身上氣脈動了,那是感覺,感覺即是思想,別理它。感覺就感覺吧!不必丟掉它,你丟不掉的;也不要抓它,根本是抓不住的。你要睡,你就坐著讓它睡好了,睡也是心念在睡啊!睡夠了,它自然會醒來,醒也是心念在醒嘛!如此如此,不即不離,每一個心念悠然而逝,絲絲心念了無蹤迹!….
你們求氣脈,只要如此修去,氣脈自然就來,不要給氣脈騙了。身上任督二脈通了,可以長生不老。你的心性愈定,氣脈自然就愈通,有何稀奇?氣脈動了,就糊裏糊塗跟著氣脈走,那不是個大笨蛋嗎?雖曰“坦然而住”,但念頭還真有所住嗎?別忘了金剛經有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如此住,不住而住,住而不住。 …….
此心本來清靜,妄想原自虛幻,無所謂真不真、妄不妄,往者已矣,來者渺渺,如此行、住、坐、臥,都放開它,但不刻意驅逐它,也不壓制它,坦然而住,這是最初步的辦法,最初步也就是最高深的。世間上的道理,最平實的即是最偉大的;最偉大必然平實,有什麽花樣就都不是了。大家可以邊走邊站,或急或緩,不著諸相,忘記自己的一切--年齡、地位、錢財、名利,乃至求悟道、求氣脈通等等鬼念頭,一概丟掉。那麽瀟瀟灑灑坦然而住,一絲不挂,安然行去。但是,你們不要看那麽簡單,最初的就是最後的;而其中一步步的成就,正如金剛經所說的:“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步步自有不同。….
我們這個心連帶有個夥伴,,它專門幫忙作怪,中國人叫作“氣”。古代謂之“炁”,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活力。這個東西真是要了命,它來了,心就跟著它跑。平常人奈它不得。《西遊記》中,豬八戒一上場,糊裏糊塗的七情六慾,便到處惹禍,好生討厭,氣之於心就有如此的味道。因此,孟子說:“養其夜氣”,什麽是夜氣?就是半夜睡醒,一覺醒來,心境很清明,寂然不動,安安詳詳的那一個氣,那一個境界。
人多半在半夜睡醒,眼睛尚未張開的那一刹那,絲毫不起日常其他的雜亂思想,此即“夜氣”得到適當的安養。所以孟子很重視善養“平旦之氣”。“平旦”,是指天未亮、剛剛亮時。此時人這一覺才睡醒,眼神未睜,心中坦然,無所挂慮,身體好像不屬於自己,人躺在被窩子裏很舒適,懶得移動,懶得出來,嗨!這是心中無念的一種境象,你說是睡嗎?醒了!醒了嗎?此身又若有若無,好像無我,舒坦極了。
我們年輕的時候,一覺睡得安穩。渾身舒服,早晨要起來讀書,卻想鑽在被窩裏頭睡懶覺,那個味道,就是“平旦之氣”所形成一種生理心理調和的現象。另外,孟子因學生公孫醜問,如果孟子能幹到齊國卿相的高位,動不動心?孟子乃說他自己“四十不動心”。這些都是與我們修養有關的重要課題。
那麽,孟子講修心養性,講得最好的是哪里?就是“盡心篇”所說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 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這一段將養氣與盡心合在一起,立了六個修學的程式。
像我們現在打七,大家做到了“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了嗎?你真的一心向道、以“道”爲法喜嗎?大家在這裏,慢慢從動中靜中去體會,以無所得之心,讓此心不向外馳求,自然而然安住本位。“可欲之謂善”,就是心中法喜充滿,一心向道,行住坐臥,待人處事,無不合於道,教你丟也丟不掉。並且,“有諸己之謂信 ”,“有諸己”的“己”,就是自己;你無爲的功夫做得好,自然身心安祥,感覺輕安,“有諸己”,那種知道相應的初步現象到自己的身上來了,這是“之謂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了消息,而自己也親身體會,能夠自信自肯。
這是開始的第一、第二步,到這裏行嗎?---“ 充實之謂美”,由此仍須更進一步,身體充實,氣機充實、心也充實,同時見地也到了。“充實”這個境界,天上地下,什麽學問自然而知,無師而知,“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無所不通。我平常不是跟你們講,我真的讀書比你們多嗎?我讀每部書像讀小說一樣,翻過去就知道,讀了前面曉得後面,平常拿到書一翻,以前讀過的。幾時讀過?也可說是前輩子讀的,但那又怎麽來的呢?“充實”而來。乃至還要擴而充之,達到“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的境界,這個光輝不是你頂上放光,身上放光,而是心中的光明智慧,自己通達了,無所局限。接著下一步更不要講了,你們不懂。“大而化之之謂聖”,儒家講聖,等於佛家講佛一樣,也就是心。然後,“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那便到了不可思議的極致境界。 ….
信得過佛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今天第一步就從這裏下手,不要用力,也不要再聽人家鬼話了。你老老實實坐著,兩腳一盤,頭腦、身上混亂的氣血一概下沈,等於水渾濁了,把它擺在那裏,時間久了,慢慢自然澄清。你身內的種種病症隨著生命本能的逐漸恢復,一路一路産生各種身心的反應變化,所以腿會發麻、腰酸背痛等等,難過極了,這之間所包含的一套科學和醫學的道理相當複雜。等到渣子沈到底了以後,把渣子通通一倒,變成清水了,身心也就健康了。
打坐就是那麽簡單。什麽氣脈發動、任督二脈通了,鬼話!還有人想花錢去買個便宜、求其速成。有個朋友問我說:“老師,我去不去啊?要七千塊錢。”我說:“ 你有錢你去,這有什麽關係?!”這是真的?假的?我說:“也不真,也不假。”這不很沒智慧嗎?靜極了,必生動,因此這個生命的本能就起來了,可祛除你的百病。生命的本能強得很,靜極必動,動了,本身氣脈自然暢通,何必你故意通它?而且還要花那些錢啊!?不過,話說回來,我當年也是上這個當的,不知走了多少路、花了多少錢、磕過多少頭,最後摸清楚了,我說:“去你的!我都知道。”嗨!不磕這個頭、不走冤枉路,就不知道,因爲自己會信不過。這就是孟子說的:“ 有諸己之謂信”,自己對自己信不過,那有什麽辦法呢?人很可憐,難得自信,真信得過,你就是聖賢、就是佛。….
然而,不要聽了便以爲這個是道。這只是方法而已。道是心。你們打坐久了,往往腰就挺起來,那是因爲氣向上浮,氣浮起來,心就不能凝定了,所以依此法,輕輕一帶,氣自然下沈,心情自然平靜。然而不可過分用力執著,否則,那是在練身體,又偏離修道之路了。
相關南懷瑾文章: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XIUZHENG/
感謝功友黑貓提供網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