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同時具有佛性與眾生性,不需要時時刻刻謹言慎行,規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但何妨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觀照:一天下來,自己的眾生性跑出來,憎愛的樣子是什麼?了解那個時候是憎愛(眾生),不是我(不憎不愛)。這樣子就好了。這就是“生其心”。過去就過去,也不用一直懊悔。也不用一直防範未來是否又會憎愛跑出來,因為只要有肉身就會有情緒與奇怪的言行,防不勝防。只能在平常多觀照、運用(生其心)那五點,而不用擔心(無所住)自己做的好或不好,因為沒有制式化規定說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也沒有標準答案。佛性(了悟)不是用“有或沒有做什麼”來判斷的。
知道“自己同時具有佛性與眾生性”之後,就會知道“世界上每一個人也同時具有佛性與眾生性”。眾生同體,也是這樣的意思。當別人說出自己不愛聽的話,或做出我不喜歡的事情,因為我是佛(不憎不愛),會有二種情形:
一、我當他是佛:哎呀,是佛在開示我,我這個魯鈍的眾生性聽不懂,或是聽了火冒三丈!事後用佛性觀照,當時應該可以用“不憎不愛”去面對的!
二、我當他是眾生附身:他之所以講出那種話、做了那件事,不關他的佛性。我能做的事,只有當下不憎不愛,看有沒有機會滅度他的眾生於無形?沒有也沒關係,因為眾生度不完,或許下輩子再說。
這二種情形都是學佛的積極態度。可能也有第三種,就是我當時我讓身上的眾生放肆地跟對方眾生“鬼打架”,事後也沒有觀照到這麼一回事。
一個佛,對於不順耳、不順眼的人、事、物,不論發生在身邊的親友同事,或是沒有親自接觸的新聞人物,都可以用以上二種積極態度面對:我是佛,對方要嘛是佛,不然就是眾生跟我講話,無論他是哪一個,我都是佛。但因為我也有肉身與情緒,當下我可能會沒頭沒腦地憎愛,但我事後知道我當時是在憎愛,知道那個不是真正的我,知道我是不憎不愛。
心裡明白,就好了!
蘇東坡與佛印的對話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019.htm
第一次佛印聽了蘇東坡說,你是大便,微笑。因為佛印知道對方的眾生在說話。
第二次佛印聽了蘇東坡說“八方吹不動”,怎麼可能?他用智慧,寫了“放屁”考驗蘇東坡,還真的經不起考驗呢!
另外從蘇東坡角度看,對方說自己是一尊佛而“滿懷得意”,憎愛(眾生)就跑出來了。本來每個人都是佛,有什麼好高興的?聽說自己不是佛,也沒有什麼好不開心的!
第二次蘇東坡又被“放屁”所激怒,渡江要與佛印理論,這就是眾生想要鬼打架。只是佛印講“放屁”是出自佛性講的,要度化蘇東坡,並非他的眾生講的,故而出門去了:我才不跟你的眾生鬼打架呢!悟者不會跟對方身上眾生鬼打架。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六祖這樣說,不是要大家無時無刻地分辨善惡、提防對錯(這樣子絕對不會“常自在”)。常自在,是要分辨什麼是肉身本來就是會有的情緒(眾生性,六根見聞覺知)?什麼又是佛性(第一義)?
生其心(觀念正確,不憎不愛),才能分別諸法相,自然不會糾結於現象、情緒(無所住)。“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