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宋儒陸象山與明儒王陽明之間的大哲學家陳白沙,相形之下鮮為人知….白沙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由黃宗羲的介紹看出端倪:「作聖之功,至先生(指白沙)而始明,至文成(指陽明)而大成。」

白沙在未晤證前,自己論述「未得」是指未得「此心與此理」,直到靜坐後才有所得、有所見,而動見了自己的「心之體」、心之本體──理,他說:「所謂未得,謂吾此心與此理。….惟在靜坐,久之,然後見吾此心之體」。在體證的過程中,「人欲日消,天理日明。」此時,體道者便可一面肯定「道在我矣」!一面又可看出道的奧秘與神秘感。…..

可是形上基礎的廣納各家看法並不減損白沙學大體上仍是儒家的思想。

白沙認為任何人只要透過涵養或體證工夫,他的心就可得到理,而這個理充塞整個宇宙,此階段相當於象山的「吾心即宇宙」境界。….白沙「宇宙在我」的見解則與象山的「吾心即宇宙」不盡相同。….

白沙的新見解分成四點來說明:

第一、「此理干涉至大」

第二、「宇宙在我」

第三、「天地我立,萬化我出」

第四、「霸柄入手,更有何事」….

白沙以修養工夫為核心,黃宗羲特別指出這一點:「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緊工夫,全在涵養。」

靜養端倪」的入門工夫:

(一)靜坐源流:白沙講靜坐,被時儒指為近於禪,他曾指出自己教人靜坐、調息、定力,與佛氏教人靜坐、數息、禪定極為相似;….

(二)教人靜坐:白沙不僅以言辭講授靜坐法,還不斷教人靜坐,因為他親身經歷到靜坐確有實效,不像流言所說的只是玄之又玄、虛無飄渺、誤人子弟的教學而已。…..

當時不少學者經年累月、捧書苦讀,既勞累又煩惱,反而體驗不到此理或大道,陳白沙主張修到要由靜坐入手,因為「學勞擾,則無由見道。故觀書博識,不如靜坐。」既然人求學的目標在於聞道,若在書籍裡尋不得、不得其門而入,「則求之吾心可也」,「未可便靠書策也」。為此,白沙一生未曾著書,甚至還主張「前時講學之言,可盡焚之」。他以如此激烈言詞抨擊講稿和書籍,旨在強調股來聖道之學均以心傳心,而靜坐是以心傳心的門戶;身外之物,不論是名人言辭或聖賢經典,若阻礙吾人修道,就該暫時拋開。理由是「往古來今幾聖賢,都從心上契心傳;孟子聰明還聰明,如今且莫信人言。」深入解讀白沙說此話的真正用意應是:以靜坐為主要的涵養工具,而以書籍(知識、資訊)為輔。

【明史】扼要地綜合白沙子的靜坐寫道「獻章之學,以靜為主。其教學者,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或勸之著述,不答。」白沙和宋儒陸象山均以道德修養為主,經典為輔助…..

(三)靜坐過程:白沙教人靜坐,自己曾費十年工夫專心靜坐,有所得以後才傳授給人。….建造一「春陽臺,靜坐其中,家人壁穴送餐,長達十年之久(1456~1465),終於洞見「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此時他感動地大喊:「作聖之功,其在玆乎!….白沙初步入道之後,並未停止靜坐工夫,在信中與弟子分享靜坐經驗,說:「老拙每日飽餐後,輒瞑目坐竟日,甚穩便也。」

(四)靜坐成果:白沙強調「為學須從靜中做養出個端倪來,方有商量處。」….「先生教人,始初必令靜坐以養善端」,….「不特聖賢如此,人心本體皆一般:只要養之以靜,便自開大….

白沙在生活中先後舉了五個無知無欲的涵養實例:(要超越的五項)

一、聞見:耳目所見聞之物與知識常會擾亂涵養吾心;

二、六經:靜坐涵養端倪時已經以吾心(本心)為主,經典為輔,若有礙則束之高閣或全數焚燬;在這無知無欲的階段更別讓外物──書策所迷惑….

三、軒冕金玉:權勢、財富、名利….

四、大頭蝦:奢糜,過分看重豪華包裝,虛有其表…..

五、禽獸:身體上的獸性。人若不能涵養本心,只是「饑能食,渴能飲,能著衣服,能行淫慾;貧賤而思富貴,富貴而貪權勢;忿而爭,憂而悲,窮則濫,樂則淫……則命之曰禽獸可也。」

出處:陳白沙簡樸自然的環保哲學,莊慶信(輔大宗教學系副教授),中國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心靈轉向: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立緒出版】,199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ylon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