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脈為師.jpg

《以脈為師》繼續闡述《水的漫舞》一書,關於水濕如何產生,以及水濕與肥胖、老化的關係:

由於水濕凝聚在身體各組織之中,細胞與細胞之間也充滿這種飽含自由基的酸水,造成細胞間隙擴大,細胞養分、氧氣供應更加惡化,產生更多二氧化碳,如此惡性循環,人體為了應對這些酸水,不讓酸水侵犯重要器官及組織,於是用絕對不漏水的油脂,將多餘的酸水打包起來,放在下巴、肚腩、大腿、上手臂等比較不礙事的位置,但多餘的酸水仍在身上各處漫舞。(113~114)

我大約三歲時玩小板凳將睪丸壓傷,其實也傷到鼠蹊部、下焦皮經的位置,但我一直不知道後者的存在。直到66歲時,也就是64年後,忽然誘發嚴重腹瀉,連拉了四天肚子,最嚴重時一天拉五、六次,大便呈黃色水液,顏色些奇怪,下腹稍有不適,最強烈的感覺在鼠蹊部,一直覺得有股力量往小腹衝。一周之後完全好了。原來大腿內側一直覺得有些痠痛,有個角度用不上力,這時豁然開朗。...過去復健多年仍舊歪斜的脖子逐漸變正。同時牽動手臂也常發酸,而將原來藏在手臂三焦經、大腸經及小腸經的淤漸漸化解排除。(以脈為師,38)

中醫所謂治「未病」,並不是指沒有病徵,而是指沒有病態。發燒、頭痛更是最常見的病態。由於內臟大多沒有感覺神經,而循環不好的地方,即使有神經,也失去了感知面與通報的能力,因而總是在病態浮現出來,開始有發燒、疼痛、吃不下飯、便血、尿血這些明確的異常現象,我們才發現自己有病了。(153~1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ylon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