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大禹謨》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易經》「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朱熹註釋: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中庸》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論語•子路》: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論語•衛靈公篇》:「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

《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堯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孟子‧告子上》

第二章,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 水無有不下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第六章,孟子曰:「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 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第十一章,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 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 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第十六章,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 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 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 亡而已矣。」  

第十七章,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貴 於己者,謂天爵也。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 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 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孟子‧公孫丑上》

第二章,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第六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盡心章句下》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孟子‧離婁上》「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唐代白居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若是當時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誰知」?(《放言五首》之三)

 

了凡四訓第三篇積善之方,由儒家與佛家角度談善:https://book.bfnn.org/books/0112.htm#a03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

淨空法師註解也可以參考:https://book.bfnn.org/books2/173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ylon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