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一下學期胡里胡塗去參加吉他社,那時候社團頗為冷清,常常看不到人。期末時,有一天楊社長很認真的跟我談,他要交棒了,希望我能接任。我說我的彈奏技巧連二流都談不上,如何能擔任社長?

他是政治系的,比較會講話,笑著說「我也彈的很破啊」,然後說「沒什麼人了」,就「幫幫忙吧」?!

我那時覺得書沒念好,好歹也來玩一玩,增加經驗看看,就接下來了。

真的,我只是比較敢唱英文歌,普通的刷幾下音弦是還可以,但說要技藝服眾,恐怕練到畢業還不行。

所以我採取「打知名度」方式,爭取些經費,辦了幾場校內民歌比賽(以前從沒有過),辦成果發表會(吉他之夜),讓大家覺得彈吉他很cool男生抱著吉他,把妹總是比較容易;而女生在那個戒嚴時代,唱著不食人間煙火的民歌,秀髮飄逸真是迷煞多少人!(在文壇小有名氣的彭**當時也常來社團,她當時也留長髮)

那時,周華健未成名,偶而會來替我們友情演出;曾淑勤也是在某次比賽中,我恰巧擔任評審之一,驚為天籟,給她最高分。

之後就開很多班,分為古典組、民謠組、熱門組,讓同學來上課。

老師怎麼來?活動辦下去就有活力,那些以前歸隱山林的高手,都忍不住又重出江湖。 那些 老師都是校內的學生,有的已具職業水準,或是在外面做「職業學生」,如吉他教室、民歌西餐廳、熱門樂團等等怎麼以前都不曉得東吳有那麼多人彈得這麼厲害啊讓我覺得江湖之大深不可測真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我的技巧大概從60分提升到70分而已;但後來還常常到其他學校擔任民歌比賽評審,有時還要講評一下。這個不難,因為批評別人是每個人都會的天性。別的吉他社長怎樣我不知道,我這個社長是彈奏還OK而已。

後來吉他社比較有家的感覺,大家沒事就會來坐坐,打屁、亂彈亂唱,或是秀一下近來練的新歌。現在壹周刊攝影組老大的道銘,當時在隔壁的攝影社擔任社長,可憐常要忍受我們的魔音傳腦。現在想想,我們當時也挺缺德的。

在我次年卸任時,吉他社應該已變成是校園前三大社團。因為時間過去很久了現在想想,應該有以下幾點關鍵成功因素:

大家有歸屬感;

對外經常有活動、打知名度;

創造話題與時尚感;

對內也經常有聯誼活動,凝聚向心力;

找好老師、辦教學、招募新人。

 

前任楊社長把方向告訴我,而我只是負責把鐵路鋪好,其他幹部負責把一節一節的車廂弄到鐵軌上,乘客自己會上車。

 

一年後我把吉他社交接給學弟,他的熱門與民謠技巧在全校實力數一數二;但是厲害的專家通常聚焦在個人技藝的精進,比較不像我們這種技巧平庸者那麼愛弄活動。

 

吉他社那些夥伴本來都不認識的,當年一起打拼的(真的很拼像小范拼到被退學,又考插班回來),有一半以上出國了,回台灣時,再忙也要聚會。留在國內的,都還保持聯絡,比同班同學還親(上次班上男生要辦同學會,我有請購物天后利菁一起來參加,大家敘敘舊,被她老公擋掉)。

 

或許有一天,自發功功友們也會有一個家,成員們有歸屬感、有向心力;精進技藝之餘,也可以結交一些很好的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ylon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