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拿大這本書的序言,很多觀念值得細細品味. 當然,用消費券去買一本原著來看,是不錯的選擇!

自序:甚麼是中醫?甚麼是西醫?

 

甚麼是中醫?甚麼是西醫?很少人真正對中醫和西醫的分界下了精確的定義。

大家以為用血壓器量血壓的就是西醫,而把脈的就是中醫,大家潛意識也認為人蔘、甘草是一種中藥,而忘了在西醫的藥物中,複方甘草溶液就是最常見的止咳藥物,也忘了銀杏這種中藥,不僅早已被製成西藥中的藥丸,甚至也早被製成一種直接打入血管中的針劑藥物。

這種刻板印象主導著中西醫之間的分別。但是問題來了,中西醫都使用的甘草、銀杏是中藥還是西藥?當中醫使用了現代生化檢查,這樣是中醫還是西醫?如果人蔘也被提煉製成針劑,那麼人蔘到底是中藥還是西藥呢?從來沒有人真正說個清楚。

我們必須提出一個精確的看法,中醫和西醫的分別不是東西方向的問題,而是態度的不同。中醫和西醫對疾病,對身體,以及對藥物有著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態度,這才是東方和西方真正的不同,而不是用醫療手段來區分的。尤其隨著東西文化距離逐漸拉近的現代,沒有什麼天生就是中西有別的。一般藥物,本身其實並沒有中西之分,中西基本的分野並不是西方和東方,不是古代和現代,而是思考方式的不同。當你用中醫的思考方式去使用甘草,甘草便是中藥,而當你用西醫的角度去使用甘草,甘草便是西藥。

甚麼是中醫?甚麼是西醫?我們談的是,不同邏輯世界中,有不同思考方式。

很多人以為人參是中藥,當歸是中藥,而普拿疼是西藥,這種刻板印象主導著中西醫之間的分別。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並不盡然。最重要的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影響著許多人的就醫習慣和健康知識。

現代醫學的精神不是讓我們不病,而是讓我們不死,我們可以把生病的身體交給現代醫學,但是如果想要一個不生病的健康身體,用這種方式是達不到的。

 

 

 

 

 

 

       中醫和西醫最大的不同,就是對疾病的邏輯觀不同。

 

 

 

從更深一層的角度來看,沒有醫療背景的民眾,要如何選擇適合他們的醫療方式呢?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的手上突然長出了一堆令人劇癢的小水泡,你嚇著趕快去找個 皮膚科 醫師,在手指上塗上一點類固醇,然後再吃一些抗過敏的藥物,事情就算是初步解決了。如果又再復發,便又重頭再來一次。如果一直復發不會好,醫師會說你的體質比較敏感,或者體質比較虛弱,是體質的問題,而不是病的問題,回家要多休息,平常要多運動。給了一些名詞,濕疹、皮膚炎之類的,然後擦藥控制。通常這樣的醫療方式,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因為身體可能沒有太大的故障。

       但是,如果你對健康的要求,不只是這樣呢?有時你是被逼的不得不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全身性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每次抓個半死,身體都呈現苔癬化,吃藥、擦藥都不能滿足你對健康的要求,對健康的慾望,那麼你怎麼辦?你可能另外找了一個看起來還算不錯的中醫師,他可能告訴你,你的肝不好,然後弄了一堆中藥給你吃,說是顧肝的,然後可能再推薦一些吃的珍珠粉來保養皮膚,賺你的錢。事情大概也是這樣就解決了,如果有效,你可能有了一點信心繼續去看,如果沒效,你給這個中醫師看過 一兩 次,可能就會放棄了。事實上,有沒有更好一點的中醫師呢?

       以西醫來講,他的著眼點是你的皮膚,如果沒有合併其它全身性的問題,大致而言,除了控制病情之外,他是愛莫能助;而以中醫來講,事情就突然變的巨大起來,他看你的氣色,看你的舌頭,診你的脈象,然後如果覺得是肝不好就補肝,如果覺得是肺不好就補肺,他希望給你一個不會過敏的健康的身體,聽起來好像是有道理,又好像沒道理。如果他告訴你肝不好,你嚇的又跑回西醫去抽血檢查肝功能,西醫可能又尷尬的說,你的肝功能是正常的。這時候,你怎麼辦?

       光這樣一個簡單的醫療行為,可能就有許多東西,令人搞不清楚。西醫的一個問題是,除了一般及時的治療外,他能滿足病患對想要擁有一個不再會皮膚過敏的身體的要求嗎?更進一步而言,病患知不知道自己內心對健康會有這樣一個層次的要求呢?除了等待之外,西醫有沒有辦法再深入做些什麼幫助?

       而另一方面,當病患向中醫尋求幫助或者慰藉的時候,中醫師能不能給他一個不會過敏的身體?中醫師將他的肝啊、腎啊給醫好的時候,身體是不是就不會癢了?這種三樓失火卻只在一樓灌水的方式會不會緩不濟急?等身體調養好了,疾病的症狀是不是就會消失?這中間的距離,是一天還是一年,還是永遠?

大部分的人對醫療知識的態度是冷漠的,很多的人在面對醫療問題時,會把全部的責 任推給 醫師,西醫好像是一顆蘋果,中醫好像是一顆葡萄,他只想知道他到底是吃蘋果好,還是吃葡萄好。他關心自己卻不會想辦法去瞭解,反而一心只想責怪照 顧他的 醫師有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他不會,他不懂,都變 成是 醫師的錯。其實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他對醫療的知識冷漠,但卻又極度關心自己,而這一個現象卻能夠普遍的被認同,甚至在法律上也是認同這種態度,大家直覺的認定,醫療是一門很艱深專業的學問,一般的人不懂醫學常識是正常而合理的事情,所以,除了質疑醫師專不專業的態度之外,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如何關心自己應該具備那些醫學常識。問題是,這樣的態度,對自己有幫助嗎?

大家不能明白的是,自己內心對醫療的認識,會對自己所會接受的醫療方式有直接而決定性的影響,蘋果好吃,葡萄也有益健康,到底應該是吃蘋果還是吃葡萄,很多時候是決定在自己對健康的認識。一個好的醫師,他並沒有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告訴你整個醫學和疾病的來龍去脈後,還要幫你看診。很多時候,對這些疾病的認識,尤其是自己的疾病,是自己應該事先具備的知識,同時也是對照顧你的 那些 醫師的一份尊重。在資訊透明的這個年代,這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不 能說 醫師沒告訴你,你就有理由不會。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手上那些令人厭惡的小水泡,它可能是偶發性的,塗點藥就沒事了,所以看西醫皮膚科,很有道理;另一方面,會不會是身體的某部份稍微脆弱了一點,所以藉這個機會去看看中醫,想瞭解自己的身體有沒有什麼根本上的變化或疾病,也是合理的。如此看來,去看西醫,或者去看中醫,都是合理的。一個針對治病,一個針對強身固本,兩者並不衝突,決定你會選擇哪一種醫療方式,反而是落在之前說的,對健康層次的要求,和對疾病的認識這一部分。又比如說,最常見的感冒發燒,有的人決定在家休息,有的人急得半夜去敲醫師的門,又有些人仍然慢條斯理的跑到中醫調養他的身體,而這中間,其實也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一般而言,感冒發燒大部分還是病毒性的,在家休息的是一種自然療法,跑去西醫最後獲得的藥物和治療,可能也是無關生命安全的支持性的療法。而在中醫調養的,更進一步來說,就是一種更積極的自然療法,這些療法,最後都是要靠自己的身體能力去抵抗病毒。有時候去看醫師反而是要得到對病情正確的判斷而已,而不是治療上的差異。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從這一些觀念上的釐清,大家應該也要明白,對抗疾病最大最重要的武器,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身體自己要顧好,自己的健康自己要負責,不能喝了一輩子的酒到最 後卻怪 醫師沒有把你的肝醫好,這樣是不厚道的,中醫西醫都是幫忙你的人,但卻不能像神一樣負責你最後的生死。

         所以,一個人對健康層次的要求和對疾病的認識,才是決定他選擇中醫或者是西醫的關鍵因素,而不完全是疾病的本身。慶幸的是,一般而言,這兩種不同邏輯的醫療方式通常並不衝突,而且大部分是可以互補的,在沒生病的時候,可以調養身體減少生病的機會,而在真的生病的時候,可以尋求西醫的立即幫助,比如說癌症切除、抗生素治療、手術重建…等,之後仍然可以回歸到養生哲學,身體調養上面。調養便是中醫上所談的「治未病」,也就是在疾病還沒有發生之前,便加以診治以及預防。這個道理,其實在西醫也是如此,只是西醫在保養身體的認識,不如中醫細膩。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中醫要走的方向並不是所謂西醫化,而是現代化。

       中西醫並不衝突,邏輯觀不同但並不衝突,其實也隱喻出一個方向,中西醫之間一定存在著一個可以溝通的理性的平台。只要將兩種醫學的核心邏輯充分貫通之後,就不會再有中西醫的分野,都是用在照顧人的醫學,西醫裡面的手段和藥物,也更有機會合理的應用在中醫的治療邏輯之中,而中醫的手段和藥物,也可能在西方醫學量化實驗上,得到更堅實的基礎,不再是好笑而落後的秘方。這才是真正的中醫現代化,而不是中醫西醫化,也不是中醫科學化。中醫最根本而寶貴的,是在於它那充滿天人合一的哲學思考,這是中醫最基本的思考基礎,而這一點和西醫以及西方科學比較起來,卻是截然不同的思考智慧。這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藏。告訴我們,在仰息之間,身體便有機會得到治療。

中醫也好,西醫也好,只要能掌握到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加以應用,便可以掌握到東方醫學的精髓,這個狀況就像是,現在西方科學普遍在東方國家中得到蓬勃的發展和應用一樣,所以什麼是東方?什麼又是西方呢?學問是沒有國界的,如果你對天人合一的哲學嗤之以鼻的話,那麼你是永遠走不進東方醫學裡最深的堂奧,即使你是東方人也一樣。孰勝孰劣,面對這個問題時,有時候不是你比較聰明,而是比較崇洋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ylon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