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 如何修證佛法 第二十八講 http://prolife.forumotion.net/f8-forum

 

             內容提要

             只有行願

             三千善行,數千功德

             打開心結

             情的慈悲與智的慈悲

             動搖心行

             如何轉變氣質

             四重恩三塗苦

             檢查再檢查

             行行重行行

  今天的課程是最後一次。

  這次講課,原則標榜的是見地、修證、行願。其中較偏重于修證做功夫方面,行願只略為提到 一兩 句。

  實際上我們大家學佛修道,都是想證果。但是為什麼學的人那麼多,而真正能證果的人那麼少見呢?主要是行願不夠,不是功夫不到。

  今天站在行願的立場來講,如果沒有行願,見地是不會徹底的;沒有真正的行願,修證功夫是不會進步的。但我們最易忽略的,就是行願這方面,所以大家用功會感覺不上路。

  現在以見地、修證、行願三樣合一來講,比如有一個很明顯的心理。世界上很多人為什麼要學佛學道?就算不走學佛求道的路子,也要求另外一個宗教信仰,乃至不找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另外找一個東西來依靠。基本上來說,下意識都是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樣,想以最少的代價,求一個非常大的成果。

  等於求菩薩保佑的人,幾十塊錢香蕉,幾十塊錢餅,幾塊錢香,充其量花個壹百塊錢。到了廟裏,燒香、叩頭、拜拜,要丈夫好,要兒女好,又要升官、發財,一切都求完了以後,把香燒了,最後把香蕉帶回去吃,自己慢慢吃。

  這種祈求的心理多糟糕!好像人犯了錯,跪在那裏一祈禱,就辦了交待一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我們自己要想一想。

  至於我們這些修行的人,心中一定會想,我絕對沒有這種心理。但是依我看來,都是一樣的,方式不同而已。雖然沒有這種心理,可是也想打打坐就能成道,雖不求香蕉,也在求腿。

  大家打坐都想明心見性,成佛成道,並且最喜歡的是功夫、境界。只要聽說哪個人有道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於道與功夫究竟是什麼定義,也搞不清楚,這就是見地不清。為何見地不清呢?嚴格追究起來,就是行願不對。

  佛學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輪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據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學佛學道的人,沒有幾個真正相信六道輪回,更沒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沒有絕對的相信。這並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論上搞得清楚的人沒有,至於事實上求證到的更是沒有。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因為不相信六道輪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學禪也好,學密宗也好,學淨土也好,根本基礎上是錯誤的,等於想在沙灘上建房子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心行都往這方面走。

  比如我們學靜坐,坐起來都想空一下,然後都在那裏高談學理,空啊!有啊!般若啊!這些佛法道理談得頭頭是道,卻沒有研究心行。為什麼要求得空?空的後面是什麼?假定真空了,是個什麼樣子呢?這些教理上都說了,可是我們沒去研究。

  所以,有些人儘管功夫修得好,氣脈做得好,也是沒有用的。多少人說自己的奇經八脈打通了,三脈七輪打通了。打通了又怎麼樣?你說我氣脈打通了可以不死,還沒有一個氣脈通的人不死的。你說氣脈通了的人可以死得好一點,也有氣脈不打通的人死得蠻好的。那麼,所謂氣脈打通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們沒有去思考,反正人家說氣脈通就跟著叫氣脈通。

  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麼樣?先知又怎麼樣?多少個自稱有神通的人死於高血壓、糖尿病。

  我們有沒有仔細想想,究竟學佛修行是為了什麼?都在高談闊論,不切實際。

  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

  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是沒有發出來的行為,一切的行動則是思想的發揮。我們想求得空,這是在追尋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追尋能夠發生思想的根源。在行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幾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變成無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這樣。

  大家坐起來拼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對於空性的理,根本沒有認清楚。所以上次提出要大家看肇論,這本書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大弟子僧肇法師所作。當然,這本書不大容易看,它是集中佛法之精華,以及老、莊、孔、孟思想而成的文章。比如它寫“般若無知論”,我們天天求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他說智慧到了最高處是無智慧。等於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又說物不遷論,物沒有去來,無動也無靜,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前這一下。又說:不真空論,空而不空,這些形而上空與行為配合為一的道理,應多去研究。

  我們做功夫、打坐為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是方法不對,拼命找明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功夫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心理行為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進步的,見地也不會圓滿。這在中國文化上,不論是儒家、道家,說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個論調。

  比如學道家的人講,學道成仙有五類(好比佛家的五乘道),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也叫大羅金仙,相當於大阿羅漢)。道家認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練氣脈,做身體上功夫,而認為這是道,這是修行的第一大毛病。又說“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學佛的人只高談理論,對於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經一萬劫也證不到聖人的境界。不論怎麼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想成仙要修無數功德,無數善行才行。

  什麼叫善行?以道家標準,一個人危急了,瀕臨死亡邊緣時,把他救出來,起死回生,這樣算是一件善行而已。以這個為標準,要滿三千善行,數千功德,才夠得上修天仙。其他儒家、佛家都是一樣,佛家要求我們起心動念,內在的思想行為要轉變。但據我所知,一個個的心行都沒有絲毫動搖,太可怕了。為什麼不能證果?是自己心理的結沒有打開,八十八結使的結,根深蒂固。

  學佛的人有一個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為學佛,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因為跳出來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們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這是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第二,貪瞋癡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氣越大為什麼?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來吵你,你還不氣啊?這種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還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靜的境界儘管好,下坐以後,所有的行為同靜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論講得也很對,做出來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們先從戒著手,小乘的戒還只是消極的,只防止自己行為的錯誤,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則。大乘菩薩要積極培植善根,這樣才是大乘菩薩戒的基本。但是我們連消極的也沒有做到,積極的更談不到。

  大家要注意,不論出家在家,以後學佛修持之路,應注意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當中的瑜伽地,這裏面包括了密宗所有的紅、白、花、黃教的基本理論,修氣脈、修止觀的原則,也都告訴我們了,這點順便提及。

  比如我們曉得學聲聞,要學八關齋戒,其中一條戒云:沙彌不准坐高廣大床。為什麼?高廣大床就是上座、上位。為什麼沙彌不能坐?是先要養成謙虛的德性,叫你不要處處自我傲慢,動輒自私自利,坐在上面很了不起那個樣子,就是要我們學謙虛。我們看了這條戒,不管在家出家,先反省自己有沒有謙虛,做到了謙虛沒有?據我瞭解,凡是學了佛的人,或信了任何宗教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為別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認是聖人。我們學佛同樣也犯這種毛病,不過換一個名詞而已,覺得:他唉呀!很可憐,地獄種子啊!一樣的道理,不肯謙虛。

  尤其是有點功夫的人,只要學佛打坐三天,然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起來了,別人的功夫都不行專拿一個聖人的尺碼,去量人家,而且這個尺碼還是自己定的,眼光說有多短就有多短。人們在它的尺碼下,當然都不是聖人,可是他卻從來沒有量量自己有多長、多大,決不反照自己,這是最要命的。這個心行怎麼辦呢?所以為什麼不能證果?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這個心行,貪瞋癡慢疑一點都沒有轉化,非常可怕,反省起來非常嚴重。

  我再三強調大家,修道沒有證果,不能證到空,就是心理行為自己轉化不了,所以坐起來,只抓到意識境界造成的一點空,以為那就是道了。

  今天有位同學提出報告,昨天打坐坐得最好的當兒,忽然發現自己的手伸上來抓臉。當時他想,奇怪,前一秒怎麼不知道自己的手在抓臉?用功還用得很好呢!當時他覺得有點難過,懺悔自己的無記。失念了,自己做了,不知道。無記也有無記的果報,你說你是無心的,將來你所得的也是無記的果報。比如我們有時莫名其妙地受人打擊,那也就是無記果報。這位同學繼續打坐,後來又發現自己在抓臉,他說這就叫“無明”失念了。

  不過,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談空這一念,只是起碼的,最初步的一點,還只是誘導法,誘導我們成就、成聖的最初步路子,但這個心念在同一秒鐘,同一刹那中,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們真靜下來時,六根同時並用,萬緣俱來時,若能萬緣都知,那就是六祖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是光修空,要能夠全知才行。

  在清靜專一的時候,你還能夠用手抓癢,嘴裏咬咬牙齒,腳同時敲兩下,這些都是念的作用,你不能說“我的心念在這個時候空了,而抓癢並不屬於念。”你們要知道,本能的反應就是念,那是阿賴耶識的念。所以有許多人打坐修道,遭遇很多魔境界,實際上這個魔,都是自己這一生造的。不但如此,很多著魔的人,就是下意識喜歡玩弄這個東西,換句話說,他在心性方面根本沒有轉化。

  所以,我經常告訴同學:易經六十四卦中,沒有一卦全好,也沒有一卦全壞,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謙卦所以佛家叫我們學空,戒律上第一個要做到謙虛。試問有幾個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誰做到了。

  真正做到了謙,才真能做到菩薩的慈愛。道家老子云:“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佛家也是這樣,佛家謙到什麼程度呢?謙到“無我”,謙虛到了極點就是無我。

  所以我們光想打坐達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為我們坐在那裏守空,是“我”去守空,沒有做到無我的空,假定無我,何必求空呢?無我就已經空了。

  所以以行願來講,“行”才是真見地,行不到,見地沒有用,要做到這個才能談到真慈悲,因為慈悲就是無我。其實,我們普遍講慈悲都屬於“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無我,才能真慈悲。說我要慈悲你,就落於下乘了。比如父母愛兒女那個仁慈,尤其是母愛,決不要求代價的,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愛,但那還是“情”,這情是由“我”愛而發;菩薩的慈悲是“智”,只是“無我愛”而發,這可嚴重了。

  所以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汙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比如貪瞋癡三毒,你說我們哪一點不貪?你說你一點都不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師一下,這是不是貪?我那裏沒有東西可給你的,因為你“貪”,你希望老師那裏也許有點東西可挖了來,這是什麼心理?為什麼自己不去用功呢?我當年向我的 袁 老師學習,不是我 向 老師問問題, 都是 老師在問我。

  比如有一次,兩人由成都到重慶,那時交通不發達,到了內江,人很累。抗戰時候搭汽車只能站著,整整站一天,到了內江茶館裏, 袁 老師問:你累不累啊?當然累。你現在的心境如何?我答:同在山上閉關時一樣。那真一樣,沒有動過,就是“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沒有覺得動搖過,也沒覺得風塵僕僕是辛苦。但是這個時候覺得自己有一點疲勞,還是不對的。 袁 老師講:唔!這可不容易啊!我答:大概還要一年,我會把這問題解決。次日早起,我說:先生,你昨天睡覺時打呼好厲害啊! 袁 老師問:你曉得我為什麼打呼?我愣住了,為什麼?這是個大問題。接著 袁 老師問:你曉得有一個不打呼的東西?我說那個我在理上知道。差不多了!要求證。理上知道有一個在打呼,還有一個不打呼的,在看這個在打呼。

  舉上面這個例子,是說大家貪問,事無大小一概問。我們檢查自己的心理,貪瞋癡慢疑要斷,談何容易啊!你說,你打起坐來會空,沒有用的。你在事上過不去,心事來的時候過不去,瞋心來的時候比誰都大

  什麼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這是瞋的根。對環境,對一切不滿意,有一點感覺不滿意維持著,就是瞋心的開始。

  至於癡,那就更不用談了,引用 袁 老師的詩:

  業識奔如許  鄉關到幾時

  五蘊明明幻  諸緣處處癡

  你看學佛的人,個個都曉得談空,可是每一個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癡、利害上的癡、生命上的癡等等,無一而不癡。沒有智慧嘛!這些根會在哪里發現呢?行為上沒發現,夢中都會發現的。夢中會有這樣的行為,就是因為自己永遠在貪瞋癡中。行為如果轉變不了,要想轉變氣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認為氣脈轉變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聽了多少人氣脈通了,可是現在都到黑茫茫的那個地方去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願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禪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

  老實說,一個人真做了一件善行,這一天盤個腿打坐看看,馬上就不同,氣脈馬上就不一樣,心境馬上就擴大了,這個是絕對不能欺騙自己的事。不要說真正善的行為,或內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解決了一點,那個境界就不同一點。所以我們坐起來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貪瞋癡慢疑當中,一定有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這是阿賴耶識的問題,不是第六意識的事情。如果沒有檢查這個,光是打打坐求一點空,求一點功夫,沒有用的,奉勸你不要學道,你會把自己給害了的。

  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別注意,這也只是說行,還沒有講願。至於發起救人救世之願,能有一點行為為別人著想,處處能犧牲自己的人,在我看來,沒有一個做得到,一點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證果,決無此事。

  講義上,八十八結使與三界的關係,明白地擺在面前。能解開了多少個結,你就得了那個果位,這些考驗都擺在眼前。別以為腿能盤一個鐘頭就能升上什麼天;一個半鐘頭又能升上什麼天,沒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為,不是修腿。

  佛學叫我們除煩惱,佛學的翻譯“煩惱”兩字用得好極了。拿普通的學問來研究,煩惱是我們心理行為一個基本狀態。“煩”,煩死了;“惱”,討厭。這些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罪惡,對自己心理染汙的罪惡。以形而上本體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來清靜,因煩惱連帶發生的行為,變成了後天的罪惡。比如一個人殺人,是因為火大了。而基本上,只是由一點的煩惱開始來的,它對自己來講,是最大的罪惡;對外界來講,發展下去,久了可以成為害社會、害國家、害人類、害世界的大罪惡,所以煩惱兩字,不要輕易小看它。

  我們講行願方面,這個心理的“行”,要做到清靜、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見性,應該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是不是有一絲毫的煩惱存在?如有煩惱存在就很嚴重了。

  有一種煩惱是來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謂氣質之性,所以修道要變化氣脈,也就是要變化氣質。氣質是一個實在的問題,不是空洞的理論。

  為什麼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氣色會好、氣脈會通?因為受心理行為的影響,氣質在變化,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不是假的。所以煩惱能轉成菩提,轉成覺性,隨時清明。

  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學佛的人,隨時在煩惱中,我們回轉來檢查,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秒鐘身心都是愉快的?當然嚴格來講,後天的愉快也屬於煩惱之一。維摩經上講:煩惱即菩提,就是說,你能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因煩惱的刺激,引起你的覺悟,發現自己在煩惱中,這可不對,立刻警覺,這樣一轉,當下就是菩提。

  但是,我們的煩惱不是菩提,因為我們不知不覺中,總是跟著煩惱在轉。比如剛才一個同學在講,打坐腿子發麻,生理不好,煩惱來了。這個煩惱最重要的一部分,當然是生理影響,所以生理完全轉了,變成絕對的清淨,修道的基礎、定的基礎才算有了。所以氣脈對於這一方面很重要。

  氣脈又與心理行為有絕對的關係,你多行一點善,念頭轉善一點,雖然是消極的善,不是對人有利的行為,但是你能先去掉自己心中的煩惱,也算是自我本分的一點善,能夠這樣做到了一些,氣脈就會轉一分,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們打坐為什麼靜不下來?檢查起來就是因為煩惱。煩惱裏頭隱藏許許多多罪惡的種子,許多罪惡的因素,都是由“煩惱”而來。

  假如我們轉掉了煩惱這個東西,完全轉清了,這個時候,心境會比較清明一點點,然後我們才能夠檢查自己念頭的起滅。

  比如我們坐在那裏,覺得心境很清淨,這是意識境界。但是你可知道,我們在清靜這一刹那中間,隱藏了多少罪惡煩惱,能不能檢查得出來?假定有人說大話:在這一念清靜當中,我絕對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罪惡。那麼這個人不要談修行了,他根本就沒有見地嘛!我們在這一念清淨當中,煩惱與罪惡的根根,有八萬四千之多,這是假定數目,比喻很多很多的意思。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因此就有八萬四千方法,來對治這些煩惱。

  剛才有一個同學問:為什麼一到空的境界,或空靈境界一來,就起恐怖?非常怕,這很奇怪。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分幾點來談。

  第一點,佛說墮落久了的人,見到空性,哈哈大笑,歡喜無比;墮落輕的人,見到了空性,會恐怖、大哭。

  第二點,另外一種說法,見到空性不起恐怖心理的人,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當知是人,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學佛的人天天求空,善根淺的人,真的空來了就害怕,無法面對現實,去接受這個空。原因在哪里?因為執著,所以人生來總要抓住一個東西,忽然到了空境界,沒有東西可抓的時候,你害怕起來了。這是普通人的心理,自然會起恐懼。

  第三點,當空境來時,忽然有恐懼心,這就說明你心裏頭已經有個恐懼,並不是空了,是有個恐懼占進來了,因為我們的習慣上愛執著,愛抓一個東西,就抓住了這個恐懼。

  這麼一點東西,有那麼複雜的心理因素。我們大家是不是在一念空當中,隱藏了許多煩惱、許多罪惡?有沒有檢查出來?這都是修行當中看起來很空洞的理論,但卻是非常實際的話。尤其是年輕同學們,閉起眼睛,覺得有一點清淨,認為這就是空,空不了的,那也是心理的一個狀況。也就是說,當我們打坐時,眼睛閉起來,腦子進入半休息的狀態,不是完全睡眠,眼神經也沒有完全地休息。只是下意識當中,空空洞洞的,在下意識的記憶習慣上,呈現一個類似空的景象而已。而這個景象前面,還是黑茫茫的,然後在這裏頭忙起哲學來了,玩起話頭來了,然後覺得自己都懂了,還認為自己是一箭破三關呢!這是一。

  第二,等你精神養好了一點,脾氣也大,尤其是青年,第一關情欲就來了,也就是男女間的愛欲就強了。這點不要自欺,功夫做不好沒話說,功夫一做好了,男女愛欲之念,尤其生理上的壓迫就來了。這是什麼原因?貪瞋癡。貪欲的第一個根本無明馬上就爆發了。沒有這個來,氣脈也不可能打通;來了以後,欲念又引起。這個中間的行——心行、行門,該怎麼辦?用什麼方法可以把它對治過來?怎麼去處理它?怎麼去調理它?它的原理是在什麼地方?它的病根究竟怎麼來的?是心理先引起生理呢?或是生理先引起心理?這裏頭是個很大的關鍵。至於老年人以為自己沒有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你衰老了,要想把西沉的夕陽挽回到東面來,這件事真能做得到的話,第一關還是會碰到這個問題,因為這是根本煩惱。

  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八十八結使,唯識百法明門論的五十一種心所,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隨煩惱?隨眠煩惱?這“隨眠”二字譯得非常好,它纏著你,跟著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狀態中,自己也檢查不出來,被它迷糊住了。其實,這也是自己的魔障。

  一層一層檢查,八十八結使能去幾層,你禪定的功夫絕對就到了那裏。若按照普通講法,念住就是初禪,這個只是普通說法。至於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這樣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禪,卻不一定證得初果。因為果的標準就是根據八十八結使,也就是你那個下意識的罪惡煩惱的根,貪瞋癡慢疑去掉了幾層,就是果位的考驗。我們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為光是打打坐,抱一個話頭就行了,沒有用的。所以別人問禪,我就說:我有“饞”,你那裏有好吃的我就來。哪有那麼簡單?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還要看你是住在什麼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沒有用的。氣質沒有轉,心行沒有轉,沒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氣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禪,並不一定就是二果。單單氣住,並不能證果位。氣住可以用意志控制做到,與道不相干。而且氣住了以後,只要一逗他,他發起脾氣來比誰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錯了。你認為氣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個道賣幾毛錢一斤啊?沒有用的。主要關鍵在心理行為。

  二禪氣住後,同時要查查八十八結使,心理的罪惡煩惱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業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許多人都講功夫,講了半天,身口意三業一點都轉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脈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裏不會死,這都是能夠練出來的。這只是說明我們的生理功能,能夠用心訓練成各種狀況,這個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於說,這是不是道果呢?不是的。

  至於三果、四果,每個道果,都可以在發給大家的八十八結使那一張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隨時檢查自己,看看心理行為中,煩惱罪惡的狀態解除了多少,檢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過格,用紅黑豆來標記,以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為。

  功夫做到了氣住脈停,只能說明心行的功能,證明唯心所造的功能,的確可成就這些功夫、神通等。至於說證道,或證到空性,卻不一定。證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那就更難。

  這三身成就,也就是禪宗所講的三關,真正的三關做到了,才能有三身的成就。禪宗祖師門,或其他許多人,雖然談空說有,比如上次提過的雪岩欽禪師,道不可謂不高,但是不是三身成就?我們不得而知。

  三身成就是可以現生做到的,先把氣質變化過來,有善行開始做起,配合四禪八定的功夫,就有一點希望。我個人幾十年來投身在這裏頭,也在試驗求證階段。沒什麼功夫,也沒什麼修養。在沒有到達那個絕對的求證以前,不要隨便給自己定一個範圍,下一個定義,一下就錯了。

  以上是行的部分。

  願呢?更難談了,行願不到,見地不會到的。換句話說,行願不到,修證功夫也不會到。坐得好有什麼用呢?你說:我打起坐來,能夠坐三個鐘頭,心裏清清淨淨。那是你在那裏偷懶,也可以說是一種“道者盜也”。陰符經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取用天地的精華,借用生命原有的功能,就能修煉成道。人一生下來,偷天地間的食物、空氣,打起坐來還子午卯酉,想吸天地正氣,日月精華,這個強盜多厲害!所以說道者盜也。但是陰符經常鼓勵我們當盜,真把宇宙的東西偷得來,我們的生命就成功了,我們的生命就是宇宙。然後你可以再讓別人搶去,這是道家的觀點。

  墨子的思想出自於道家,墨子要我們“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等於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犧牲自我,這是墨家的思想。墨子是道家神仙傳上的人物,道家神仙傳上說,墨子到漢武帝的時候還在世間。但是誰又見過他呢?

  楊朱則絕對自私自利,自由主義的思想也出在道家。

  現在回到主題,所以我們學佛打坐都是坐在那裏偷盜,而在同一時間中,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就是行願的願,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每天要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

  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呢?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靠社會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學佛的人要上報四重恩。我們活者一天,都要麻煩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給我們,事實上如此。

  下濟三塗苦,同時也要想到下三道——畜生、地獄、餓鬼的苦痛。換句話說,隨時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到怎樣去幫助他們。可是我們做到了沒有?學佛的人只想怎麼為自己求到法財侶地,你幫忙我成道,如此這麼一個動念,就是自私的基本。你為什麼不先幫助人家成道呢?所以上面講行,下面講願。願發起了沒有?自己想想看。

  至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真是在念經,念過去就完了,心裏根本沒這回事。首先眾生無邊誓願度,只要度我就好了。煩惱無盡誓願斷,最好你幫忙我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教我就好了。佛道無上誓願成,將來總有一天會成。這四句話我們往往是這樣下的注解,只要一反省起來,就很嚴重了。所以說行門很難很難的。

  所有的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了,都在講行願。行,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學佛的基本是在這些地方。瞭解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漸漸地,功夫、見地自然會進步。這不是說教,是我的親身體驗,不從這裏下功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會證果的。心行的改變比打坐、比修證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

  所以說,為什麼不能得定,甚至連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過了幾天就沒有了。盤腿打坐與定沒有絕對的關係。至於坐在那裏,你身心能不能轉得過來呢?這個就是問題了。其實並不在於打坐的姿勢,要在心行上檢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夠談到定。

  今天結論重點就在這裏。這次的課程以見地、修正、行願為三大綱要。最後強調一句——行願最重要。行到了,見地才會圓滿,修證功夫才會證果。古人證果的多,就是在行願。

  現在很流行木訥祖師傳(密勒日巴),個個都很佩服他,那你能不能學木訥祖師呢?做不到。木訥 祖師的 老師那麼故意整他,四幢房子蓋起來以後要他拆掉,把背上都磨破了,流膿流血,他沒有怨恨。你們天天想要老師傳密法,只要老師開口罵兩句,你們就要罵老師了。像這樣的心行,怎麼行嘛!都想自己當祖師,當六祖。六祖到五祖那裏求法,五祖叫他舂米舂了三年。我們不必舂米,反過來好像老師欠我們的,假使在以前的時代,早就一棒子打過來了。怎麼那麼不通呢?心是怎麼個想法自己不檢查,還要求人家很嚴格,要求老師更嚴格了,這個是不行的,隨時都要注意心行。

  見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證到了就是報身;行願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間,這個修證不到,不談!

  現在社會上,一般講功夫都有問題。因為全世界都在心理變態的狀態中,幾乎沒有一個人真正證到,都是自欺欺人之談。我希望我們這裏在座的,能真正學佛,不要做自欺欺人之事。

  八十八結使這段很重要,很重要的。自己隨時去檢查檢查,八十八結使去掉了多少。瑜伽師地論中,聲聞地、菩薩地的做功夫程式都講完了,彌勒菩薩把怎麼樣修證,怎麼樣證果,所有秘密都告訴我們了,只要我們用智慧,盡心去看它就可以發現。

  大家拿著這次所開列的書,包括大小乘經論及講義去參考,好好從心行做起,必有好處,必能證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ylon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