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位媽媽叫她的小兒子去當地的雜貨店買些食用油回來,她給了兒子一個空瓶和十盧比。小男孩買了一整瓶油。在回家的路上,他不小心摔倒了,油瓶掉到地上,撒出了半瓶油;撿起了半空的油瓶回到家中,他哭著說:「噢,媽媽,我打翻了半瓶油!我打翻了半瓶油!」一個非常悲觀的男孩。

母親又給另外一個兒子一個空瓶和十個盧比;他也買了滿滿的一瓶油。同樣地,他也摔倒了、並打翻了半瓶油。這個男孩撿起油瓶回到母親面前,面帶微笑、開心地說:「 看!我保住了半瓶油!我摔倒了,本來瓶子可能會被打破,我可能因此失去所有的油。看!我保住了半瓶油!」

在同樣的情況下,兩個男孩有著不同的反應:一個很悲觀,因為半空的瓶子哭泣,而另一個則很樂觀,慶幸至少還有半個瓶子是滿的。

母親叫第三個兒子去買油。他也摔倒了,打翻了半瓶油。跟第二個男孩一樣,他回家笑著對母親說:「我保住了半瓶油!」

但這個男孩是學內觀的。他不僅樂觀,同時也務實:「我失去了半瓶油,這是事實,油瓶有一半是空的。」他不僅面對現實,同時是一個真正的實行者,就像在內觀一樣!他下定決心努力工作,在天黑之前賺取五個盧比來將油瓶裝滿。正法不僅樂觀,更是務實與「勤奮」。

出處:內觀是樂觀、務實和勤奮的

 

    內觀中心時還聽過另一個比喻:匪徒們在欺凌弱小時,一個學習正法的人遇到了,該怎麼辦?

    你就是遇到了,沒得閃躲,路上有幾個匪徒在欺負弱小,只有你路過看到,你怎麼辦?

    噤聲?裝作沒看到走過去?或是,冒著生命危險斥責匪徒,希望他們住手?

    當時內觀中心的答案是,雖然寡不敵眾,但也要表達立場,予以斥責!

 

    佛陀所傳真正的佛法不是躲在廟裡每天唸阿彌陀佛的,也不是「四大皆空」甚麼都不做的。不會空,多情總是留遺恨;全部都空也不對,無情變成是石頭。佛陀說的應是平常要空,免得煩惱多;但有需要時就要把空放掉,積極面對。做慈善絕非佛陀本意,非佛法。當一個人說我們要出錢或出力開始做慈善時,他真的是在做慈善嗎?他的心有無七上八下呢?

    做慈善跟他的佛性或開悟無關。

    他看到了日本大地震而捐款,那麼全世界哪一天沒有天災?澳洲一下旱災、一下水災;非洲、中南美洲,昨天地震、今天颶風、明天洪水他是否也應該要對每天都在發生的其他天災捐款呢?六十億人之中不幸事故每天總有幾百萬件吧? 怎麼辦? 救得完嗎?他能厚此薄彼嗎?真的要做慈善,他會不會捐到手軟?還是他只是暫時衝動,然後阿Q地說「盡量做,做多少算多少。」

    佛陀為何不成立「XX基金會」,就去做慈善?那樣名聲也比較好啊!?印度那麼落後,他有能力,為何不成立醫院、孤兒院、老人院、設立學校「培育佛教人才」,甚至像是台灣佛教山頭蓋莊嚴佛寺,接引更多人接觸佛法?以他的位階,他應該有能力呀,為何不做?反而是選擇不要財產,每天行乞,休息之後有人來問,他就答,不然就靜坐。他為何不是各地奔波,到處去關心有沒有人沒飯吃、沒書唸、沒醫療、沒受照顧

    佛陀的慈悲不是在物質面的慈善,因為物質總會生老病死,而唯有心才可以穿透生老病死的輪迴。

    在台灣許多人每個月賺2~3萬,心裡很不踏實,或是被人看衰,怎麼這麼沒能力!在緬甸,卻是一家十口每月靠100美金生活。某些人每月賺10多萬還是很窮,還是存不到甚麼錢,還是很不快樂。但也有像不丹那樣的國家,國民所得不高,但快樂指數很高。 

    佛說的輪迴,是此刻的心若隨著生老病死、貪嗔癡輪迴,那此刻就是地獄;若心能超越輪迴,就是從地獄裡超拔出來了。佛陀為了要達到心不輪迴,到處去學習,最後從內觀過程悟道,所以佛法即是內觀,不是唸阿彌陀佛、不是膜拜佛像、不是讀佛經、不是蓋莊嚴佛塔、也不是終日坐禪當我們可以藉由內觀調息不易馴服的這一頭心的猛獸時,日後我們就可以不用像某個著名新興宗教說的每天還要「至少靜坐四小時」,也能來去自如,身心安頓。這個內觀就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因為內觀很難形容,所以我們有時描述成靜坐,外表一樣,但沒有透過實際上的練習與老師在旁邊的觀察提醒與指導,是無從領略跟一般的靜坐有何不同。靜坐方式有很多,但內觀的方法只有一種,有些人說這就是當年佛陀傳的法,我接受此說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ylon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