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年前某種因緣之下,用三個多月時間日以繼夜地研究李安與其作品,深入了解其人其電影之外,也透過他的作品共鳴自己。這次因為少年Pi李安又被大家記起來了。

在拍「臥虎藏龍」之前他就小有名氣了:「理性與感性」讓他進入主流市場,第一次領到「大筆酬勞」的40萬美金導演費,那是他家裡蹲六年後比較像樣的收入,終於可以對一直覺得做「戲仔」有損家風的國小校長父親(家母小學在東部被李安父親教過)有所交代,也對老婆大人六年獨自挑起養家重擔的付出,有了回報。所以當李安把那張四十萬支票拿回家給太太看時,懷有很特殊的複雜情緒。「理性與感性」那次,他是被通知是否有興趣導演這部電影(以前的推手三部曲是導演要找演員、找資金等),看到那麼多大卡斯(休葛蘭、艾瑪湯普森、凱特溫斯蕾等)與製作經費,讓他有點受寵若驚,但從此他知道,他這導演也不過是一個配角,製片可以找某個知名印度導演、墨西哥籍的、西班牙籍的、歐洲的、美國的都可以,因為製片與團隊已經把所有東西包括經費都準備好了,此片預算只有1600萬美金,上述幾位卡司片酬都很高,,所以只剩下40萬美金的導演預算,製片只好在這種範圍找裡頭的導演,李安是這樣中選的。李安上場,就是把他「認為的美感」統籌、呈現出來就好了,其他的部分團隊會教他或與他討論。

「臥虎藏龍」的製片費稍高些,當製片團隊發想時,他們的運作方式就是很好來塢的,預算約五億台幣,要回本至少要有五億票房,所以他們拿著劇本與拍戲計畫開始跟各區域影片發行商兜售,像極了如臉書這樣的新公司要上市集資找創投等天使基金的過程,例如西歐有A負責,東歐是B,美國是C,亞洲是D等等,這幾個「電影仙」如果嗅出「錢的味道」,就會再下去遊說各國。如A會找法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頭頭,問問他們,覺得這支片子會不會「對組」(台語:中獎、大賣、賓果)?如果覺得很棒,各國頭頭就會承諾屆時排幾間戲院下去加入首輪放映。經過幾個國家回報,A會把西歐的全體願意放映戲院數報上來,也就是票房(Box office)會有多少,已經在開拍之前的幾年就決定好了!這時接著把上述的ABCD都加起來,全球票房就有了。例如,加一加有七億,這樣就可以跟銀行貸款,並有保險公司做風險承擔,萬一那個環節出問題,都不至於破產,如此出資者可以放心,而銀行與保險公司也有利息和保費收入。而且這樣高度進化的資本主義運作,出錢的各地老闆或金融機構,還會出主意、給建議,甚至於提供專業諮詢、輔導,以確保眾人的的錢不會被白白燒掉,被拍成一般觀眾不愛看的生澀內容。所以,當有新片上演,李安風塵僕僕親赴各國宣傳或影展,是他非去不可(他回台灣也不是他特別想念家鄉的某麵攤,而是配合亞洲宣傳的一個環節),因為當初條件都講好,包括到每個國家,要跑哪些行程,見哪些媒體,都有專業的操作與安排。當製片把票房和預算搞定,才有下一步:李安先生,我們這部「臥虎藏龍」想請您執導,預算是五億,您的導演費是三千五百萬加分紅,不知您意下如何?

以上像不像台灣的太極雙星買空賣空?當然不是,有了好劇本,去找好的製片,再組成團隊,去籌錢、找卡司、找導演,與攝影、藝術指導、服裝、佈景、燈光、音樂、電腦等技術人員,這些都不是假的,好人才都是要用錢才請得動的。

郭董之前宣佈進軍影壇,為何一部片子砸鍋後就不再提了?因為現在是行銷導向而非製造導向,以其聰明才智,用不著去搞另一支Apple手機,只要能替這支全世界最暢銷手機代工即可。自己做行銷,賣給全世界,顯然不是像製造業那麼容易。電影也不是製造業,光會拍戲或找幾個名導、明星就可以賣座,電影早就是行銷導向,不懂行銷,頂多在自己國家裡頭搞搞民族主義,或捕捉年輕時的那些年回憶罷了。

所以台灣對李安其實很陌生,因為他這個身份早已不屬於台灣。他有沒有辦法回台灣,弄一個團隊,拍一部百分百類似「賽德克」,或是「那些年」他在學校青澀歲月的片子,推向全世界呢?當然沒辦法。這問題,如同問台灣有無辦法推一個全球性的服飾品牌?食品?汽車?電腦?手機?

因為全世界是幾個大國、大集團在操縱,遊戲規則大多數是他們定的,我們只是遵循者。

李安已經不是台灣的李安,他是資本主義下,跨國企業的一個小螺絲釘,比較像是品牌的設計總監,是可以隨時被取代的。例如少年Pi,好來塢也可以叫那些歷屆入圍導演獎的其他優秀導演來執導。當一個「大師」了解到以上這些,他只有二個選擇:被主流大經費片子挑選做導演;或遠離主流,自己搞些低成本片子。

 

上週六深夜去日月潭車上,昏睡中聽到貝兒與普拿大討論為何有時「果決定因」?

目前的電影拍攝不就是如此?!

要賣幾個億,其實幾年前一些人早就了然於胸,所以他們敢砸錢進去,所以金融機構敢放款、敢收保費承接保險,有了錢才有演員卡司和導演等技術團隊。現在的6億美金票房可能超過預期不少,但當初敢用1億的大預算,顯然就是各大洲片商回報彙集結果。如果當初彙整只有5千萬美金票房,應該就沒有到台灣取景、造浪、300人團隊到台中花了幾億台幣等過程,甚至於高科技電腦動畫的老虎與模擬場景,都會在預算不足下另外想辦法,或做出來效果打折扣。李安也是在這樣前提下進去團隊的。到台灣台中等地拍攝,也是經過前面漫長的過程才有的,絕不是李安一腔熱血,想拍一部「愛台灣」或是「表現台灣精神」的片子,然後金主就捧著錢請李安來,想怎麼拍就怎麼拍。因為有了將來的票房「保證」,所以現在的拍攝經費就很神奇地有了,預估未來值越高,現在的預算就可以更高,可以找來的人才或明星更有市場,因此拍攝出來的結果就越好,越有商業性。原來,一部行銷全世界的叫好叫座成功片子是這樣來的,不是某個導演拍得多好就夠了。事實上,台灣比李安優秀的導演大有人在,只是他們沒有身處在這個「電影商圈」裡頭,所以他們大多數只能空有理想,無法一展長才。

在這個行業,懂得拍片不重要,而是各國少數幾個懂得挑片的人才有發言權。如果對電影存有夢想,與其立志當李安,不如立志當一個優秀片商,可以嗅出叫好叫座的片子,並懂得整體如何運作。如果沒有這些商業運作,是不可能讓李安這樣的人才可以無憂無慮地領高薪,導出一部又一部的好戲。

所以李安說,不是他在拍電影,是電影在拍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ylon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